閱讀次數: -次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7-17
綠礬煅燒法的反應機理是利用加熱法將綠礬分解,利用空氣的氧將綠礬氧化。為了反應的順利進行,首先進行脫水處理,否則在高溫煅燒時硫酸亞鐵將溶于本身的結晶水中。水分經高溫迅速氣化后會使硫酸鐵結塊,后導致產品結塊而不呈粉末狀態(tài)。
煅燒溫度對反應過程影響極大,溫度達到450~550℃時才能將脫水綠礬中后一個分子的水除去。反應溫度到600℃,其分解反應只能進行到50%-60%的程度,而且產物中有大量的Fe(OH)SO4堿式鹽遺留,它難于用一般洗滌方法除去,這種難溶而又可溶的物質經水解后分解出硫酸,將會嚴重降低顏料的防腐蝕性,只有用熱水長時間洗滌除去堿式硫酸鐵。為了使反應能進行到底,必須把煅燒溫度達到700℃才能使綠礬完全分解,但在產物中仍含有少量堿式硫酸鐵,而且反應速度還不夠快。若把反應溫度提高到800℃時,分解速度加快并產生不含堿式硫酸鐵的鐵紅。
反應溫度較低可得到黃相鐵紅,反應溫度較高可得藍相鐵紅,所以具體溫度的確定,決定于對產品的要求。鐵紅的顏色還依賴粒子大小,而粒子大小受煅燒溫度和時間控制。在反應器中停留的時間長,反應溫度越高,得到的產品愈暗。
顏料的色相還與空氣通入量有關,過多的空氣會增高氧化錳的含量,再有氧化錳的存在會導致鐵紅有淺棕相使顏色發(fā)暗。
另外在綠礬中有意加入少量硫酸鉛,生成氧化鉛雜質減少了煅燒過程中氧化鐵對高溫作用的敏感性,改善了鐵紅的色相。